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理论与试验研究
    范晓岭, 安静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3, 19(5): 1462-1470.
    摘要 (371) PDF全文 (24115)   可视化   收藏
    孤峰平原区作为岩溶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态,因地形陡峻,一般情况下不具备实施勘察实物工作量的条件。在基于岩石强度、岩体完整性为主要判别指标,以地下水、软弱结构面产状和初试应力状态为修正指标的隧道围岩基本等级分级方法中存在缺乏判定依据。通过对现有勘察数据的分析,以线岩溶率为基础,综合考虑区域岩溶发育情况及孤峰位置的特殊性,建立以线岩溶率、岩溶发育形态和规模、岩溶充填物、地下水径流及溶洞分层特征等为主要计算参数的体岩溶率计算模型,结合体岩溶率同隧道围岩分级的对应关系调查,对隧道围岩进行初步分级,可较好地为设计、施工和建设单位控制工程造价。
  •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蔡向民, 何静, 白凌燕, 刘鸿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 6(6): 1105-1111.
    摘要 (5004) PDF全文 (9544)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是在地质体中进行的,因此地质体的性质和结构、地下水的赋存状态等地质条件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有重要影响。北京平原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地质问题主要有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地下水位的变化、地面沉降、活动断裂、隐伏岩溶塌陷、地下有害气体等等。 这些问题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应对措施不当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编制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时应注意对地质条件的研究。 这对防范风险!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 理论与试验研究
    凌跃, 刘元雪, 赵久彬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3, 19(3): 725-736.
    摘要 (312) PDF全文 (9272)   可视化   收藏
    土的动力本构模型是土动力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开展重要土木工程动力数值计算的基础。一般动力本构模型存在假设多、适用范围小、不能合理反映岩土材料的动力特性等问题。从黏性系数入手,通过黏性土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大量试验数据的大数据深度挖掘,确立黏性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黏性系数的大数据计算模型。在本研究团队的大数据静力广义塑性力学本构模型基础上,以黏弹塑性理论为模型框架,将黏性系数计算模型引入黏弹塑性模型中,建立黏性土大数据广义塑性力学黏弹塑性本构模型。经验证,该模型拟合程度为0.956,能够较好模拟黏性土在动荷载下的动力特性。
  • 防灾与环境
    段淑倩, 孙远达, 熊杰程, 高坡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3, 19(3): 1038-1050.
    摘要 (551) PDF全文 (6174)   可视化   收藏
    工程岩体赋存应力状态的准确评价和判断是地下工程设计、稳定性分析和风险控制的重要前提。为明确高地应力判据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应用的发展现状,详细归纳了温度、地下水、构造运动、不良地质条件、埋深和地形地貌等因素对地应力大小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效果;分析了现存的几种高地应力判据,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汇总了18种高地应力地区的地质标志,并依据工程现象、发生条件以及破坏机制总结出了13种地质标志的相应工程现象和典型图片。对各种判据的普适性进行了合理评价,指出强度应力比判据是目前相对较权威的判据,进而结合工程实例对该判据现存的6种计算和分级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准确度最高的强度应力比判据为岩石干燥单轴抗压强度与最大主应力比值法(UCS干燥/σ1)。研究成果可为相关高地应力分级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吴立新, 刘帝旭, 杨洋, 苏晶文, 程光华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2, 18(1): 35-49.
    摘要 (545) PDF全文 (6112)   可视化   收藏
    地下空间资源(USR)是一种新型国土资源,兼备资源、环境的双重属性。而城市地下空间资源(UUSR)则是现代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与载体,极其宝贵、十分敏感且不可逆,其开发利用务必科学有序、合理统筹。UUSR评价是其开发利用、国土空间用途统一管制及城市立体规划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分析了土地及矿产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影响评价与UUSR评价的异同,从7个方面论述了UUSR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不足,讨论了加强UUSR评价研究及其内涵建设的重要性。本文还论述了UUSR的3个关键科学问题—UUSR评价元素的多尺度效应、UUSR与开发利用的互馈机制、UUSR评价元素的动态响应,探讨了UUSR评价的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5个方面的未来趋势。初步提出了建立地下空间资源学(SUSR)的设想,给出了SUSR的初步定义,并构建了其基本框架与研究范式。
  •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雷升祥, 申艳军, 肖清华, 奚家米, 顾霖骏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9, 15(4): 965-979.
    摘要 (830) PDF全文 (6034)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快速发展出现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房价高等“大城市病”问题,破解“大城市病”的最佳选择在于开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归纳我国大城市建设存在的“大城市病”特征,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现状进行了综述,明确了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核心问题及发展方向;基于国内外现状分析,明确进行了我国未来地下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原则;提出未来地下城市规划布局发展的若干理念,从法制构建角度倡导树立第四国土、地下红线理念;从规划、设计、建造角度推崇融合设计、规划留白、智慧建造等理念;从空间角度提议采用节点TOD空间布局理念;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本研究综述及发展理念旨在为未来大城市立体空间联动利用提供模式借鉴。
  • 理论与试验研究
    胡向东, 肖朝昀, 毛良根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9, 5(1): 7-12.
    摘要 (2619) PDF全文 (5817)   可视化   收藏

    上海复兴东路越江隧道为国内首条双层隧道, 其联络通道采用水平冻结信息化施工。对施工全过程的监测结果表明, 冻结管布置形式、管片散热是影响冻土帷幕形成的重要因素。通道段单排管布置、喇叭口双排管加强的布置方式使冻土帷幕形成三个性状不同的区域,隧道管片散热显著影响了喇叭口部位冻土帷幕的特征。通过冻土帷幕的厚度和平均温度描述了三个区域的性状, 并通过定义隧道管片散热影响系数, 分析了隧道管片散热对冻土帷幕厚度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范围。所得到的结论为将来施工类似工程提供有益借鉴。

  • 防灾与环境
    令永春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3, 19(3): 1027-1037.
    摘要 (446) PDF全文 (5749)   可视化   收藏
    依托穿越发震断裂的兰新高铁大梁隧道震害复旧整治工程,通过现场调研、测绘、勘探等手段,揭示了穿越活动断裂带铁路隧道在近场强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特征;结合地震安评结论,提出“预防护与加固、结构拆除重建、预留变形空间、增设减震消能层、结构节段设计、大调整量无砟轨道”多维一体的活动断裂带隧道震害综合修复方案。在保障施工快速安全的同时,一次性解决后续运营阶段活动断裂可能进一步变形带来的相关问题,达到震后余滑、濡滑变形结构自适应和粘滑错位破坏快速修复的效果。经现场施工及监测结果反馈,相关方案可实施性强,修复后的隧道结构受力良好,可为后续类似工程震害抢通及隧道抗震设防提供实践经验。
  • 设计、施工、监测
    朱东风, 罗赤宇, 李剑锋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2, 18(2): 628-634.
    摘要 (770) PDF全文 (5517)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行业标准《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JGJ 476—2019中的一些问题提出理解与思考。对于抗浮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工程,该标准增加了较多的工作内容,使用期内的地下水位预测是一个难点,开展基础数据积累和建立地下水数值分析模型是一种可行的方式,该标准将抗浮设计等级与基础设计等级挂钩并不完全合适。除整体抗浮稳定验算外,尚需对地下结构薄弱环节进行 “单元抗浮稳定验算”,并与底板强度和变形验算结合考虑。在承压条件下,地下室底板大部分区域的水头值与承压水水头值相同。抗浮锚杆筋体的截面计算公式存在概念不清晰的问题。采用主动抗浮方法时,应充分考虑地层、环境的适应性,对排水盲沟的保土防淤、渗流计算及截水帷幕的耐久性问题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理论与试验研究
    徐雷, 杜时贵, 朱益军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2, 18(3): 925-934.
    摘要 (536) PDF全文 (5470)   可视化   收藏
    露天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岩体力学参数的取值至关重要,Hoek-Brown强度准则可以充分反映岩石的非线性破坏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结构面作为岩体的一部分,其对岩体的影响不可忽略;结构面的稳定性由抗剪强度决定,对结构面力学参数的估计同样是评价岩体强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轮廓曲线法和回弹法量取结构面粗糙度和壁岩强度量化地质强度指标GSI,并对潜在滑移结构面抗剪强度精准取值。结合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估算和兴矿山II-B边坡岩体力学参数,通过极限平衡法分析其整体稳定性系数;利用Barton-Bandis模型线性拟合,计算结构面抗剪强度,对滑体落岩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整体边坡安全系数Fs=1.285,稳定性较好;含有潜在滑移结构面的岩体安全系数Fs=0.911,局部存在单平面滑移可能。计算结果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经反算法验证后,证明通过该方法估算得到的岩体强度参数及结构面抗剪强度是合理的。
  • 设计、施工、监测
    刘新荣, 韩亚峰, 景瑞, 李栋梁, 涂义亮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9, 15(6): 1780-1791.
    摘要 (828) PDF全文 (5430)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国内81座悬索桥锚碇形式的统计分析,同时结合国内外研究资料,分析了目前我国隧道锚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目前隧道锚在承载变形特征、破坏模式及抗拔力计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课题组在软岩地层中开展的四次缩尺模型试验,验证了在软岩地层中修建隧道锚的可行性,明确了影响软岩隧道锚稳定性的关键因素。认为以下4个方向是今后研究的重点:(1)研究软岩隧道锚传力机制,探讨软岩隧道锚的破坏形态和长期稳定性;(2)针对不同的破坏模式,研究相应的加固措施;(3)掌握破坏面上应力分布状态是计算锚碇系统承载能力的关键;(4)模型试验和离散元等数值模拟相结合,研究隧道锚在主缆拉力作用下的变形-破裂-失稳演化过程。
  •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缪宇宁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 6(2): 243-249.
    摘要 (4035) PDF全文 (5411)   可视化   收藏

    结合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开发建设,介绍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通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交通核心体地下空间开发与总体布局方案。同时,依托枢纽的建设,分析了枢纽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的条件,对虹桥枢纽地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虹桥枢纽地下空间开发的目标、原则及总体思路,在对地下空间的功能、规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枢纽地区地下空间规划控制要求,对地下交通设施、地下综合体的设置及地下空间规划实施提出了建议。

  •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彭琦, 罗毅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1, 17(3): 673-682.
    摘要 (1010) PDF全文 (5394)   可视化   收藏
    深圳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而随着地面空间越来越有限,开发地下空间成为深圳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首先综述了深圳在地下交通系统(包括轨道交通系统和地下快速道路)、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商业中心及其他地下市政设施方面的建设现状及未来规划情况,并提出了深圳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结合几个深圳已建成或拟建的典型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实例,介绍了几个不同类型的地下工程案例的设计与建设概况,分析了其中的技术创新及重难点问题。最后,针对深圳地下空间在统筹规划、开发程度、施工难度和政策法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关于深圳未来地下空间开发的几点建议。
  • 理论与试验研究
    廖军, 朱桥川, 王治军, 戴自航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3, 19(3): 784-792.
    摘要 (293) PDF全文 (4843)   可视化   收藏
    选用合适的土的本构模型是确保岩土工程问题数值模拟定量计算精度的关键。近些年来,两种土的高等本构模型,即硬化土模型(HS模型)和考虑小应变刚度的硬化土模型(HSS模型)在已有的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先进性,但目前鲜有将其应用于黄土工程问题的研究。为此,针对笔者开展的室内黄土三轴压缩试验和现场黄土地基平板载荷试验,采用Diana有限元软件?械腍S和HSS模型及常用莫尔—库伦模型(M-C模型)和邓肯-张模型(D-C模型)开展了数值模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HS和HSS模型比常用的M-C和D-C模型更好地拟合了这两种试验结果,且HSS模型比HS模型总体拟合结果更好。因此,HS和HSS模型在模拟黄土变形及其失稳破坏机理方面比后两者更可靠,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 设计、施工、监测
    唐秋元, 赵尚毅, 郑颖人, 周峰, 施毅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 6(6): 1276-1280.
    摘要 (3805) PDF全文 (4815)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结合岩质边坡工程实例!对岩质边坡支护设计中的锚杆轴向拉力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采用极限平衡法、强度折减法、等效内摩擦角法、二维数值分析计算法等方法的设计计算结果偏大,三维数值分析计算法计算结果比较可靠,符合工程实际# 侧向岩石压力计算方法与剩余下滑力法的计算结果与数值分析计算法基本一致。在侧向压力接近于零时,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采用的侧向岩石压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存在安全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建议采用强度折减法进行锚杆拉力的设计计算。锚杆轴力并非均匀分布,对边坡顶部"底部锚杆应予以加强。在施工阶段稳定性较好的边坡,可按正作法施工,充分发挥边坡的自稳能力,以减小锚杆轴力!可优化设计。

  •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朱旻, 汤永净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 6(6): 1112-1117.
    摘要 (3870) PDF全文 (4546)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根据人民广场地区地下空间的开发现状:三条轨道交通线车站在此换乘,50多条公交线路汇聚,商业、文化、地下停车等设施分布于该区域内。对人民广场地区的未来需求进行分析,现状无法满足该区域的发展需求,故鉴戒美国旧金山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空间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上海人民广场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设想将人民广场地下空间网络进行优化:缩短地铁线路之间换乘时间,整合地铁与地面公交的换乘方式,连通该区域内的各个功能的建筑,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

  •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春军伟, 李本云, 张安睿, 周刚贵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2, 18(6): 1779-1788.
    摘要 (608) PDF全文 (4504)   可视化   收藏
    数据中心是推动整个社会高度数字化、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靠性与安全性对国家或企业正常运转至关重要,由于高环境敏感性与高能耗性导致数据中心的选址与节能一直是整个产业链的首要和关键问题。随着国内一些大型隧洞式地下数据中心的成功建成,地下数据中心所具备的诸如高隐蔽、低能耗、抗干扰、低污染等优势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而大型地下数据中心相比普通地下工程涉及交叉专业更复杂、运营环境更严苛。鉴于未来数据中心不断向高标准、低能耗、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全面综述了国内外地下数据中心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并分别从等级划分与相关规范、选址区域与建造过程、能耗需求与冷却技术、绿色数据中心等角度总结分析了数据中心的发展政策、趋势与地下化后的特点,提出了地下数据中心建造在节能与环境控制协同化需求、既有地下洞室适宜性改造、新建地下洞室、智能化预警与防控4个方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不仅是简单的空间扩展,更多是功能性的需求,本文旨在为今后大型地下数据中心建造提供思路,同时也希望为新型功能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 设计、施工、监测
    李成芳, 熊启东, 孔凡林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 6(6): 1266-1269.
    摘要 (3051) PDF全文 (4416)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分析了重庆市松散高填方块石地基的工程特性,结合一工程案例,对目前该类地基常用的几种处理方案——灌浆法、强夯法、钻孔及冲孔成桩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各自的特点,针对高填方地基的特殊性,提出了旋挖成孔灌注工艺。介绍了旋挖成孔方法、特点及在重庆的应用现状,讨论了该工法在工程案例中采用干法和湿法的成桩效果,以及在破岩能力、钻进速度、泥浆护壁效果等方面的优缺点,提出了干作业施工中处理塌孔的技术措施,对山区建筑中类似填方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设计、施工、监测
    李庶林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9, 5(1): 122-128.
    摘要 (2277) PDF全文 (4389)   可视化   收藏

    微震监测技术是一种高科技信息化的地下工程动力监测技术。随着设备硬件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微震监测技术的应用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出现了对该技术的应用研究热。结合作者对该技术的研究体会,简要介绍了微震技术的特点及微震技术在地下工程安全监测中的作用。根据微震监测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概括了该技术在地下工程安全监测和防灾减灾监测的若干方面的应用,最后介绍了该技术在国内的一个成功应用实例。

  • 理论与试验研究
    陈鹏宇, 孔莹, 余宏明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8, 14(5): 1240-1249.
    摘要 (590) PDF全文 (438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单轴压缩PFC2D模型宏细观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对其细观参数进行标定,以平直节理接触模型作为颗粒接触本构模型,对PFC2D模型细观参数进行正交设计,以多因素方差分析、量纲分析研究宏细观参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试错法标定细观参数的具体流程,将其用于灰岩单轴压缩PFC2D模型细观参数的标定中,数值模拟所得宏观参数、应力-应变曲线和破坏特征与室内试验结果相近,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分析结果显示,如果要建立双轴压缩PFC2D模型,还需进一步标定细观参数tanφbμb。研究成果可为岩石力学试验的颗粒流模拟提供一定参考。
  • 防灾与环境
    朱春, 张旭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9, 5(2): 364-367.
    摘要 (1378) PDF全文 (4338)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我国隧道通风规范与PIARC 2004对需风量计算比较,说明我国规范对污染物设计浓度、城市公路隧道需风量计算中存在差距。通过计算推导,认为我国规范中有关车密度系数取值有误,CO需风量无需气压、气温修正的结论。

  • 理论与试验研究
    巨永前, 夏琼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2, 18(1): 75-82.
    摘要 (457) PDF全文 (4230)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减小经典库仑土压力理论与实际工程中竖向分层土压力之间的误差,在传统库仑土压力理论和有限土压力理论的基础上,考虑了非饱和土的强度特性,建立了挡土墙后竖向分层填土的静力学平衡关系,得到了竖向分层填土的主动土压力的计算公式。通过与现有理论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理论的正确性。分别分析了填土性质参数及挡土结构几何参数对土压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竖向土层的不同对主动土压力计算结果影响较大,竖向分层非饱和填土主动土压力随有效黏聚力、有效内摩擦角和基质吸力的增大而减小,随墙背倾角及填土表面倾角的增大均呈增大趋势;靠近墙背侧填土抗剪强度指标变化对主动土压力的影响更明显。
  • 理论与试验研究
    任宇晓,闫澍旺,闫玥,陈国锋,贺晓青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7, 13(6): 1573-1578.
    摘要 (493) PDF全文 (4215)   可视化   收藏
    船锚的正常工作关系到船舶的安全运营,锚在底质中运动规律的研究一直吸引着众多学者,由于锚在土中的拖动过程中时刻发生着土的大变形和破坏,涉及到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及接触非线性等诸多力学问题,通过解析的研究手段很难准确地分析拖锚过程。笔者采用霍尔锚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通过模型试验测试了拖锚过程运动特性和锚的姿态变化,采用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CEL)建立了拖锚过程的计算分析模型,对模型试验进行模拟。通过计算得到了拖锚过程中锚的姿态随拖锚距离的变化,给出了锚的入土深度随水平位移的关系,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吻合,验证了该分析方法在分析拖锚问题上的合理性。该方法可用于拖锚过程的研究和相关设计。
  • 理论与试验研究
    李洪煊, 蔡新, 武颖利, 易剑刚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 6(5): 952-957.
    摘要 (3167) PDF全文 (4189)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水下公路隧道在水平地震动和竖直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安全可靠性,采用快速拉格朗日时域有限差分法进行时程分析,并利用大型岩土软件FLAC3D对某浅埋软土地基水下公路隧道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双向地震荷载作用下,隧道结构水平残余位移为15.0 mm,竖直残余位移为31.0 mm,隧道结构顶板和底板之间的水平相对位移、竖直相对位移较小; 隧道结构整体应力、内力变化较小,应力幅度最大波动5%; 结构自振频率为约0.65
    Hz。总体上,隧道结构产生剪切、拉伸破坏和共振的概率较小,隧道结构抗震性能较好,结构安全可靠。这些认识可为同类隧道的设计提供参考。

  •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郭东军, 谢金容, 张琛浩, 赵子维, 陈雨露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2, 18(6): 1751-1757.
    摘要 (618) PDF全文 (4189)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模越来越大,在部分城市中心区浅层地下空间利用甚至已经饱和,对深层地下空间需求日趋强烈,同时,地下工程施工技术进展也已使深层地下开发利用成为可能。本文对国内外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利用动态进行了分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往往首先从城市中心区开始,继而逐步向城市周边移动,而规划在深层地下空间利用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是科学开发利用深层地下空间的首要任务。笔者提出了国内地下空间规划层面优先解决“开发利用前提规律认识不清”“利用模式与准则不明”和“控制引导指标及量化不确定”3类基本问题。
  • 理论与试验研究
    胡千庭, 刘荣辉, 李全贵, 钱亚楠, 凌发平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3, 19(6): 1769-1781.
    摘要 (451) PDF全文 (4183)   可视化   收藏
    矿山动力灾害的发生常伴随煤岩破裂失稳,研究煤岩破裂的演化特征将为矿山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提供理论基础。选取某矿煤系地层中常见的煤、泥岩、砂岩、页岩4种典型煤岩试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研究其破坏过程的声发射特征。结果表明:振铃计数能够较好地反映煤和页岩试样各阶段的破坏规律,煤和页岩试样的累计振铃计数曲线增长拐点与其破坏过程中的塑性阶段起始点相对应,泥岩和砂岩的破坏过程的振铃计数较少,累计振铃计数曲线增长拐点出现在塑性阶段后期;煤、泥岩、砂岩、页岩试样拉伸破坏的占比平均值依次为64.97%、73.12%、84.45%、92.21%,均是以拉伸破坏为主的拉剪混合破坏;4种煤岩在破坏前各频段声发射信号的数量出现突增,煤和砂岩发生主破裂时的主导频段为Ⅲ(150~200 kHz)频段,泥岩为Ⅰ(50~100 kHz)、Ⅴ(280~330 kHz)频段,页岩主要集中在Ⅱ(100~150 kHz)、Ⅴ(280~330 kHz)频段;4种煤岩的声发射b值都大致呈现“上升-波动-下降”的变化特征,能有效反映4种煤岩的破裂过程,破坏前的下降趋势可以作为煤岩破裂失稳的重要前兆信息。
  • 设计、施工、监测
    覃伟, 杨平, 金明, 张婷, 王海波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 6(5): 1065-1071.
    摘要 (2817) PDF全文 (4114)   可视化   收藏

    普通地铁联络通道采用单侧隧道打孔冻结即可满足要求,对于复合地层中的超长联络通道,单侧隧道打孔冻结难以完成施工。通过对南京地铁二号线某超长联络通道( 通道净长13. 8m) 冻结施工全过程的现场实测及研究,指出两侧隧道内分别打冻结孔分别设两个冻结站同时冻结完全可行。指出通过现场监测及数据分析,可以准确推算出不同土层中冻结壁发展情况和判断开挖时机。通过监测成果的分析得出了超长联络通道两隧道同时冻结施工过程中温度场、冻结壁发展、已有隧道变形等的相关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场施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 理论与试验研究
    龚秋明, 许弘毅, 李立民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1, 17(3): 748-758.
    摘要 (800) PDF全文 (4095)   可视化   收藏
    隧道施工中,岩石的磨蚀性是影响各类破岩工具磨损的主要因素之一。国际上设计了许多评价岩石磨蚀性的小型试验,其中Cerchar试验因其操作简易性获得了普遍应用,其结果CAI(Cerchar Abrasivity Index)值能够较好地预测破岩工具连续、平稳的正常磨损,目前我国也广泛采用该试验进行岩石磨蚀性评价。由于我国引进该试验时间较晚,尚无国家试验规范,CAI值的等级划分不明确。本文收集了国际上各试验室与机构使用的分级标准,从CAI值分级所用的钢针硬度、CAI值对应的破岩工具磨损量、大量试验数据的分布3个方面综合比较,认为国际岩石力学协会推荐的CAI值分级比较合理。本文对国内Cerchar试验规范创立、岩石磨蚀性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王寿生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2, 18(3): 733-742.
    摘要 (1192) PDF全文 (4088)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地下空间发展历程,总结归纳了地下空间1.0演绎到地下空间5.0的新思维,剖析了地下空间1.0至地下空间5.0的基本特征,研究了地下空间1.0至地下空间5.0的关键技术与典型案例,揭示了地下空间时空变化特征与演绎发展规律。研究表明:地下空间总体形态从“地下一个点”发展到“地下一条线”,再上升至“地下一张网”,规模愈发大型化,通过地上地下三维立体规划和区域整体开发先进理念可打造成“地下一座城”,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绿色低碳直至碳中和等前沿技术逐步得以广泛应用,在可预见的未来终将蜕变升级为“智慧立体城市”和“绿色地下空间”。
  • 设计、施工、监测
    杨太华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 6(6): 1201-1206.
    摘要 (3312) PDF全文 (4046)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上海复兴东路越江隧道是国内首次成功建成的双管双层隧道。 由于工程规模大,工艺新颖!以及工程地质和施工环境复杂,存在很大的施工风险。 本文运用风险分析方法,分析了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冷冻前设备安装风险,冷冻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冷冻期间温度维持风险,拆除设备风险以及施工开挖风险。分析表明!在设计和施工上采取合理的措施后,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的总体风险可以控制在中等风险水平,并针对联络通道冻结施工的前期、冻结施工过程、土体开挖施工和设备拆除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