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不同配比对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设计制作了30组粗骨料粒径5~10 mm 与10~20 mm为4∶6、5∶5和6∶4的试件,通过单轴压缩试验,获得各组试件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弹性模量、峰值强度等参数。结果表明:随着粗骨料粒径的减少,峰值应力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聚丙烯粗纤维对弹性模量的增强效果最好,混掺粗细聚丙烯纤维对再生混凝土峰值应力的强化效果最好。建立了聚丙烯纤维再生混凝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发现粗骨料5~10 mm 与10~20 mm比例为5∶5的试件损伤程度最剧烈,混掺粗-细纤维抑制损伤效果最好。最后运用支持向量机回归对再生混凝土峰后应变进行回归预测,研究表明采用线性核函数,将峰后压力机应变作为输入变量预测效果最好。
针对受承压水影响较大的深长基坑,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第二高速公路基坑为依托,开展承压水位变化对地连墙承载特性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实际低承压水位下基坑开挖监测数据,然后采用建立三维数值模型进行验证,并拓展分析了基坑开挖完成后3 m、6 m、10 m 3种承压水位上升对墙体深层水平位移、地表沉降及支撑轴力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承压水位上升,墙体深层水平位移显著增大,最大侧移均位于基坑底部附近;(2)地表沉降量与地下连续墙外侧距离呈现非线性关联特征,具体表现为随二者间距增加,沉降值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凹槽型”分布规律,最大沉降值出现在0.67倍基坑开挖深度处,随承压水位上升,地表沉降显著增大;(3)随着承压水位上升,第一道支撑轴力逐渐减小,第二道、第三道支撑轴力均显著增大。研究成果可为受高承压水位影响的深长基坑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