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2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0-20
  
  • 全选
    |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 褚冬竹, 董志凌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401-1417.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伴随着以通勤为目的的城市轨道公共交通使用人数的增加,高峰期轨道交通站点内出现的快速变化的、大流量的短时疾增客流使得换乘站点难以安全、稳定、有效地承载客流并满足客流换乘需要。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借助Anylogic平台的仿真来剖析短时疾增客流的特点及其对站内空间的作用效果,将现有的预制式、组装式、折叠式等应变技术或设备作为基础,提出建筑空间层面与站内设备设施层面的分类应变思路。建立应变应用场景与应变技术及措施的对应关系,并探究空间可变在动态优化地下轨道交通站内换乘空间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可为未来既有轨道交通站点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 阮明, 符尤隆, 杨永鹏, 周进波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418-1431.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下空间评价是服务地下空间开发的先导性工作,近二十年以来,国内多个城市开展了不同尺度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由于评价语义不明确以及地质条件和技术人员认识差异等原因,各城市在评价指标选取和赋权方法选择上不尽相同,制约了评价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本文基于系统理论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是以地下空间系统边界、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对系统在外部扰动作用下保持相对平衡状态能力进行评判的一项工作,阐明了具体评价要素和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针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层级组织、粒度选择,指标赋权中的方法选择、优化及校验评估等关键问题,构建了一套方法流程体系。海口江东新区的实践表明,以“限制级、安全级、成本级”划分第一准则层,以“复合迭代熵权法”进行权值计算,以统计评估、专业评估和多方法对比进行权值评估的方法,既体现了专业知识的导向性,也体现了数据的客观性与区分性,可为我国滨海平原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评价提供方法参考。
  • 刘瀚之, 刘新荣, 周小涵, 王䶮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432-1441.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导致高校可开发用地日益紧张,师生住宿、生活空间资源短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阐明高校地下空间发展动因,整理地下空间类型及开发模式,梳理国内外高校地下空间特点,并以西南地区某高校为例具体分析,进而预测高校校园地下空间开发趋势。研究表明:高校地下空间开发需要注重时代延续、强调景观协同,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强化单体地下空间职能、提高空间纵深,打造具有“学习—生活—交往”复合职能的地下综合体,设计时加强多点联通,兼顾整体协同,将高校校园地下空间作为一个建设整体进行规划设计,同时注重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动静交通结合,打造智能化的地下空间,才能构建集约化、高质量的高校校园地下空间。
  • 理论与试验研究
  • 罗伊, 戚承志, 盛志刚, 王泽帆, 赵发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442-1453.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研究发现岩石强度的动态尺寸效应与静态尺寸效应相反,但岩石动态尺寸效应的内在微细观动力机理还没有澄清。本文以砂岩为例,基于岩石的翼状裂纹模型,联合求解裂纹的加载方程和运动方程,研究了在动载作用下试件尺寸对岩石强度的影响机理,即岩石强度的动态尺寸效应。结果表明:在相同动力加载率条件下,试件尺寸越大,裂纹连接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试件破坏时的施加的应力(也即动态强度)越大,试件的动态尺寸效应越显著,岩石动态强度近似以幂律关系增长;对于一定的试件尺寸范围,根据数值分析,得到岩石的临界应变率范围,在该临界应变率以下,静态的尺寸效应占主导地位,在该临界应变率以上,动态尺寸效应占主导地位,且临界应变率随试件尺寸增加而降低;试件临界尺寸随着应变率增加而降低。
  • 王巍浩, 王轶霞, 宋杨, 陈正飞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454-1466.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些年来,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带来的安全事故日益频繁,其主要原因是目前暂未形成有针对性的、可以准确反映软岩大变形力学行为的隧道计算模型。隧道开挖过程实际是一个卸荷的过程,在这种应力路径条件下,隧道塑性区内围岩的力学性能相对未开挖状态减弱。本文基于隧道典型软岩—泥岩卸荷三轴试验得到考虑峰后损伤的力学本构模型,并建立软岩隧道计算模型。与传统Fenner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本文模型更加符合高地应力下软岩隧道开挖和支护计算结果。利用Euler显式差分求解算法对模型进行理论求解,研究不同支护力、不同黏聚力、不同摩擦角、不同变形模量对隧道塑性圈半径与洞周位移的影响。基于FISH语言平台,将计算模型嵌入FLAC 3D得到了支护时间对支护效果的影响。最后基于龙溪隧道的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本文的隧道计算模型。研究成果可以为准确计算大变形段落围岩响应提供理论依据。
  • 尹水金, 谭子安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467-1484.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任意偏仰角影响下纵向倾斜隧道掌子面的稳定情况,以Hoek-Brown强度准则为例,考虑隧道纵向倾角的影响。利用空间离散和点生点技术,改进现有的隧道掌子面三维主被动破坏模型,求解了倾斜隧道掌子面的主被动破坏极限支护压力,并建立了非线性Hoek-Brown准则下倾斜隧道掌子面三维主被动破坏模型。通过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以验证本文所建立的非线性Hoek-Brown准则下倾斜隧道掌子面三维主被动破坏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非线性Hoek-Brown准则下倾斜隧道掌子面三维主被动破坏模型与数值模拟结果之间最大误差小于5%,拟合效果良好,适用于倾斜隧道的掌子面稳定性分析问题;任意偏仰角引起隧道与水平面之间的倾角是影响掌子面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实际施工中应予以格外关注,可为类似隧道盾构施工的安全性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与参考。
  • 董天文, 林小庆, 赵同峰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485-1490.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饱和边坡的强度折减法流固耦合分析是在总应力的静水压力差法基础上,通过调整浸润面位置、考虑材料浮力作用加以实现,未能解决强度折减过程孔隙水压力变化的情况。本文从岩土体固相介质强度参数(c、φ)与液相介质强度参数(孔隙水压力)相互关系出发,解释了固体骨架、自由水不同步的荷载传递过程,提出了有效应力的强度折减法、孔压增量近似确定方法,并在总应力静水压力差方法基础上给出了孔压增量—强度折减方法的实现过程。研究表明:孔压增量—强度折减方法计算的饱和边坡零孔隙水压力面升高0.34~0.44 m(4%~5%),与目前在涉水边坡流固耦合分析中按经验选取0.5 m的浸润面抬升值较为一致。
  • 杨东辉, 乔伟, 苏经纬, 程虹铭, 宁掌玄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491-1502.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脆性是深部岩体最重要的力学性质之一。为研究石灰岩脆性损伤演化机制,开展了单轴压缩下石灰岩声发射试验,分析了脆性指数与损伤变量和声发射b值的关系。结果表明:(1)石灰岩裂纹闭合应力、裂纹起始应力、损伤应力占峰值应力的比值分别为31.3%、43.0%、85.5%;(2)石灰岩脆性指数平均为0.32,均方差为0.009,随脆性指数上升,特征应力对应的损伤变量逐渐减小,损伤变量由“正比例函数”增长逐渐变为“凹形幂函数”增长,临界破坏阶段存在损伤加速现象;(3)在单轴压缩条件下,随脆性指数上升,石灰岩剪切破坏减弱、张拉破坏增强,脆性指数能够较好地表征其破坏形式;(4)石灰岩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累计能量和累计幅值与时间曲线存在明显的4个阶段:微增期、平静期、陡增期、骤降期,且平静期幅值均小于80 dB,曲线总体呈台阶状上升趋势。脆性指数越大,平静期越长,陡增期越短,b值突点对应应力与峰值应力比值越大;(5)b值曲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b值突点均在平静期结束点之前,这两点均能准确预警石灰岩失稳破坏,随脆性指数上升,b值突点出现越晚,越接近峰值。研究成果可为围岩稳定性控制和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提供重要参考。
  • 王磊, 张宇, 陈礼鹏, 李少波, 朱传奇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503-1514.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受载煤岩工业CT扫描系统进行了不同围压下原煤的三轴压缩试验,探究不同围压下原煤的力学特性和破坏特征,并结合自身的CT扫描系统获得了原煤失稳破坏全过程CT扫描信息,分析了在不同围压下原煤的裂隙扩展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围压的增大,偏应力—应变曲线整体向右偏移,峰值强度呈线性增长、而峰值应变和弹性模量均以二次函数的形式上升,且峰值强度的增长量最大;(2)基于CT扫描图像,煤样内部裂隙演化特征可以分为裂隙压密缓慢减少阶段、裂隙萌生稳定发育阶段、裂隙快速增加阶段、裂隙扩展贯通阶段4个阶段,且随着围压的增加,裂纹密度逐渐减小;(3)在三轴加载下,原煤的破坏形式以剪切破坏为主,破断角大小为20°~40°,且随着围压的增加,破断角呈二次函数增长。研究结果对井下巷道、采场支护设计、围岩稳定性判断和矿井灾害事故防治具有参考意义。
  • 王宇, 黎瑾, 闫亮, 茆苏徽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515-1527.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软弱岩体开挖卸荷形成的损伤对其支护加固后的应力松弛特性影响不可忽视。以红层泥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卸荷损伤程度泥岩的单轴应力松弛破坏试验,研究了不同应变水平及卸荷损伤程度对泥岩松弛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卸荷损伤泥岩在破坏前后的分级应力松弛试验中应力曲线均表现为不完全松弛,应力松弛曲线主要包含减速及稳定松弛两阶段,且各级应变水平下松弛量和松弛时间均随卸荷损伤程度增加呈线性增大趋势。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选取R-L分数阶弹黏性元件(F元件),提出考虑黏滞系数时变特征的弹黏性时变元件(FT元件),然后引入卸荷损伤程度因子,提出考虑卸荷损伤的分数阶弹黏性时变元件(UFT元件),最后将该元件引入传统Burgers模型,建立了基于分数阶的非线性松弛本构模型。基于不同分数阶元件的理论本构模型计算值与试验数据对比表明,基于UFT元件的松弛本构模型具有更高的精确性,且不同应力水平及卸荷损伤程度下的模型理论计算成果与试验数据均较吻合,表明该松弛本构模型能够精确地描述卸荷损伤泥岩松弛特征。
  • 李艳, 杨宇冰, 梁文彪, 翟越, 魏盛宇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528-1540.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围压是影响岩石力学属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研究围压效应对花岗岩强度特性和脆性特征的影响效应及机理,以色季拉山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围压工况的室内三轴压缩试验,得到破坏形态、峰值应力等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在统一强度理论框架内构建考虑围压效应的三轴本构模型。基于全应力—应变曲线建立采用断裂能表征的岩石脆性评价指标,确定围压与岩石脆性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RPFA软件模拟花岗岩在不同围压下的破坏全过程及声发射演化特性,揭示花岗岩的损伤演化机制。结果表明:围压可有效限制花岗岩内部细观裂纹的产生和扩展,进而显著提高花岗岩的宏观强度及变形性能;本文建立的三轴本构模型和脆性评价指标可有效反映围压效应对岩石强度特性和脆性的影响规律。
  • 陆勇, 冯海华, 朱文轩, 周亚, 叶冠林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541-1554.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土中掺入一定量的胶结物形成具有显著结构性的人工胶结土,被广泛应用于天然岩土体的改良。然而,结构性的存在往往会诱发胶结土相较重塑土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力学特性,实现其力学行为的定量化分析及合理预测十分必要。此处针对胶结土力学行为的共性问题,开展了不同初始状态水泥胶结土的三轴压缩与剪切试验,系统分析了其力学特性的状态相关性,并采用状态相关模型开展其力学行为的计算预测。结果表明:(1)胶结土的峰值剪切应力比受初始状态量(孔隙比、围压、胶结性)的影响显著,而残余剪切应力比受初始状态量的影响较小,表明残余强度可作为一个状态无关的力学特性参数;(2)胶结土的等向压缩曲线受初始状态量(孔隙比、胶结性)的影响显著,但结构性损伤使得压缩曲线会逐渐向重塑胶结土压缩曲线趋近,表明重塑胶结土压缩曲线可作为固有压缩曲线;(3)通过计算能够较好地再现上述不同初始状态胶结土的等向压缩与三轴剪切试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状态相关本构模型能够合理地描述胶结土的复杂力学行为。
  • 徐浩青, 施鑫淼, 刘松玉, 姜朋明, 张亨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555-1563.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矿渣、淤泥是典型固废材料,为拓展资源化利用途径,以矿渣、硫铝酸盐水泥为固化剂,将淤泥改性为早强流动化土,并用于市政管沟回填工程。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矿渣替代部分水泥后,流动化土在不同含水率、矿渣替代率下的施工和易性与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当含水率增大时流动度会随之增大而密度将随之减小,矿渣替代率的改变对流动度、密度影响有限;流动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加,但随含水率和矿渣替代率的增加而减小,当矿渣替代率小于42.9%时,养护1天后强度可达100 kPa以上,流动化土的抗干湿循环能力随矿渣替代率的增加而降低;流动度与填充性呈正相关,当流动度>200 mm时,流动化土的填充率可达97%以上,能较好为工程所用。
  • 谭俐伶, 路建国, 万旭升, 王寅栋, 晏忠瑞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564-1580.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泥稳定土广泛应用于寒区岩土的改良,明晰负温养护条件下水泥稳定土剪切强度的主控因素及变化机制对于寒区工程安全运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开展了不同养护温度、水泥含量、含水率、龄期条件下水泥稳定粉质黏土的剪切特性试验,分析了负温养护下水泥稳定粉质粘土剪切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负温养护下水泥稳定土的抗剪强度小于常规养护下水泥稳定土的抗剪强度;不同养护温度下水泥稳定土的剪切破坏形态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脆性效应;抗剪强度随着水泥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初始含水率为16%~20%时对水泥稳定土强度增长最为有利;水泥稳定土的黏聚力随着水泥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内摩擦角随着水泥含量及初始含水率的增加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 陈亚东, 于艳, 孙华圣, 龚成中, 蔡江东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581-1588.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的模型试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PFC),研究了叶片设置、砂土相对密实度、受荷工况等因素对螺杆桩抗拔承载力和变形特性的影响,利用试验结果校准离散元程序的细观参数,模拟结果用于分析螺杆桩的荷载分担特性、螺纹叶片间距对承载力的影响以及桩周土体滑动面特征。结果表明:抗拔工况下桩基荷载—位移曲线呈现软化特征,0.05D破坏准则适用于抗拔桩的极限承载力判定,叶片的设置使得桩承载力提高37%,螺纹段荷载分担比接近70%,直杆段荷载分担比是抗压工况的2倍;上拔承载力随叶片间距增加呈降低趋势,H/D=1.00是此工况下合理参数;砂土相对密实度的提高使得螺杆桩和直杆桩抗拔承载力分别增长19.4%、26%,而对抗拔桩周围土体位移模式影响有限,螺杆桩桩周土体最大影响范围约为4D,而直杆桩约为2D
  • 赵国庆, 曹蓓蕾, 孙哲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589-1599.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充分发挥波纹钢—混凝土组合板力学性能,本文提出预应力波纹钢—混凝土组合板结构。在利用试验结果验证数值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组合板进行了力学性能比较分析,研究了结构受荷历程和破坏模式,明确了上波纹钢板和预应力的作用机制,二者组合后显著提高了组合板弹性工作范围和抵抗破坏能力。进一步通过参数化分析,研究了预应力双层波纹钢—混凝土(PSCS)组合板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波纹钢板型号、核心混凝土厚度、栓钉间距及预应力水平对PSCS组合板抗滑移能力和抗破坏能力影响重大,其中核心混凝土厚度和波纹钢板波形影响更为明显,恰当的预应力水平能够更好发挥PSCS组合板力学特性。研究结果可为预应力波纹钢—混凝土组合板结构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和指导。
  • 宋远, 黄明利, 李然, 李怀宾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600-1612.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拱架接头作为整环结构受力及变形的薄弱部位,合理的接头型式是结构设计的关键,其力学特性对准确评价整体承载性能至关重要。为评估高强钢管格栅螺栓端板接头和组合套筒接头的受力性能,开展了接头足尺抗弯试验和数值模拟,探讨了两种接头的破坏形态、变形挠度、承载力及应力应变等特征指标的变化规律,并对接头抗弯刚度和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加载过程中两种接头呈现出典型的弹性增长阶段、塑性发展阶段、稳定承载阶段或残余强度阶段;螺栓端板接头表现为平滑曲线形破坏模式,组合套筒接头表现为折曲形破坏模式;相较于组合套筒接头,螺栓端板接头的极限弯矩提高了46.4 kN·m,相应的挠度减小了18.5 mm,初始抗弯刚度和使用阶段抗弯刚度分别提高了1 011 kN·m2和877 kN·m2;两种接头的钢管应变响应规律基本一致,呈现出外环受压、内环受拉的分布特征,外侧受压率先进入屈服阶段;螺栓端板接头变形受力稳定,开口变形量小,螺栓安全系数高;组合套筒接头承载能力较低,可变形程度较高。研究成果可为隧道工程钢管格栅支护结构的接头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借鉴。
  • 张宏涛, 刘杉, 纪旭, 徐永伟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613-1623.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震引起的永久性地层运动容易导致隧道结构破坏,波纹结构具有良好的大变形能力,在隧道支护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但是断层错动作用下隧道波纹板支护的力学性能研究较少。本文首先介绍了自主设计的走滑断层模拟装置,利用相似比理论,选取松散沙土和PVC螺旋波纹管进行了跨断层隧道波纹板支护的模型试验,得到了不同错动距离下螺旋波纹管的环向和轴向变形。然后参考规范确定了管土相互作用的土弹簧系数,对断层错动作用的螺旋波纹管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试验对比,得到了土弹簧系数的变化规律。最后研究了断层错动下加强肋刚度和土体约束作用对隧道波纹板支护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最大轴向拉压应变发生在断层左右两侧;加强肋刚度增大到一定数值后,波纹板变形和最大错动距离基本保持稳定;波纹板达到相同的变形时,土体约束作用越强错动距离越小。
  • 设计、施工、监测
  • 朱彦鹏, 成栋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624-1633.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微型抗滑桩及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的桩间距一般由工程经验确定,极大地影响了其抗滑性能。针对这一问题,将桩间土拱拱轴线视为抛物线,分别以拱顶或拱脚处土体达到极限状态为控制条件给出最大桩间距计算公式,并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考虑桩间土拱与桩群间土拱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合理桩间距简化计算模型,将简化工程实例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该计算模型的合理性。本文建立的桩间距计算模型可以为微型桩群桩位的布置提供理论依据。
  • 李扬, 叶一亨, 刘勇, 向杨, 杨迎新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634-1647.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波辅助机械破岩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破岩新方法,为探索该方法辅助PDC钻头破碎难钻地层的可行性,本文基于离散元软件PFC的黏结颗粒模型(BPM),建立了微波加热下PDC齿与岩石互作用模型,研究了不同微波照射条件对PDC齿切削破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微波照射时间下,照射功率较低时,切削破岩模式以PDC齿的挤压刮切作用为主,随着功率的提升,岩石内部热裂纹逐渐增多,破坏模式转变为微波诱导热裂纹所主导的脆性块状破坏为主;微波损耗功率达到3.51 kW、照射90 s后,平均切削力和破岩比功分别较常规切削时降低56.77%和73.9%,微波损耗功率越大,照射时间越长,破岩效率越高;微波照射可减小切削力的波动幅度,使切削力的变化更平缓,有助于提高PDC齿的工作寿命。
  • 张稳军, 张弛, 起建兵, 牛荣健, 张高乐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648-1655.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通用环排版计算步骤和结果与管片实际偏差计算在隧道坐标下的统一,以准确、高效开展基于隧道轴线的管片轴线拟合,进而优化盾构通用环管片排版技术,首先明确了隧道三维坐标系的选取方法及盾构管片空间姿态的表示方法,提出了盾构通用环管片排版端面中心三维坐标的计算方法及起始环的定位方法。根据某盾构隧道工程实例,利用研发软件进行排版拟合,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排版结果与隧道设计轴线的拟合效果良好;将拟合得到的管片排版端面中心坐标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对比,能够得到施工偏差方向及具体数值,可为后续排版和纠偏提供定量控制指导,该研究成果还可实现管片楔形量的试算,从而优化管片设计参数,为盾构隧道的设计及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 娄国充, 宋杨, 李岳林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656-1664.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超前预报技术是必要手段和工序,也是制约隧道施工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地震波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施作是一个力学过程。本文将隧道围岩假设为固、气(孔隙)双相介质,在Biot波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人工地震波引起的围岩应力应变关系,结合反射面处的地震波入射、折射、透射连续方程及波阻抗与反射系数关系,得到了围岩广义应力梯度与地震波瞬时振幅与瞬时频率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并建立了围岩应力信息与地质信息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将隧道围岩广义应力梯度作为评价地质灾害的重要指标,形成了基于围岩应力信息的地震波超前地质预报方法,解决了现有预报多解性问题。经过现场试验验证,围岩应力信息能够很好地表达地质岩性变化,结合波速和走时,可以准确判定地质灾害规模、类型及位置。
  • 于丽, 唐永红, 路明, 周振宇, 张晨妍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665-1675.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隧道穿越高温热泉断层破碎带时,施工人员将面临高温高湿环境,而钻爆法隧道施工工序复杂,劳动强度大,高湿环境对隧道人员的影响巨大。为保障隧道施工人员的安全健康,本文基于能量代谢率变化规律得到高温高湿环境隧道施工人员劳动强度修正等级和人体预测热应激修正模型,给出了高温高湿环境下隧道施工人员安全连续劳动时间建议,并在高温隧道进行了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当温度大于30 ℃,湿度大于70%时,温度每增加4 ℃,或相对湿度每上升10%,隧道施工人员劳动强度等级约增加一级;当温度超过38 ℃,相对湿度大于90%或温度超过40 ℃,相对湿度大于70%时,所施工人员均应停止作业,现场测试结果表明人体热应激修正模型误差小于5%。
  • 防灾与环境
  • 王文正, 王明年, 刘大刚, 王志龙, 罗佳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676-1685.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作为隧道喷射混凝土支护的新型材料,具有更优的抗拉、抗裂性能和耐久性,为了研究其用于隧道支护对承载力的影响以及开裂情况,建立了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结构安全性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根据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构件尺寸,检测在荷载作用下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构件是否发生开裂,若未开裂则构件尺寸合理,若开裂则需计算出实际裂缝宽度判别是否满足安全规范要求。根据分析流程对Ⅲ级围岩钢纤维喷射混凝土Ⅰ型和Ⅱ型、Ⅳ级围岩钢纤维喷射混凝土三种支护类型进行工程验证,结果表明:同一级围岩,钢纤维喷射混凝土越厚,越不易开裂,安全性越高;不同级围岩,围岩荷载越大,同一厚度的钢纤维喷射混凝土越易开裂且开裂后裂缝宽度越大;理论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结构安全性分析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 张文正, 李星, 汪洋, 薛尚铃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686-1694.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日益增多,运营的城市隧道周边不可避免地需要开挖,而隧道上方基坑的开挖卸荷对既有隧道压力拱的形成存在较大影响。针对前人研究,总结了基坑开挖3种卸荷比模型,并依据压力拱内外边界判别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基坑开挖卸荷对下卧隧道压力拱形成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隧道拱顶岩土体受到上方基坑两侧岩土体侧压力的综合作用,相较于一维卸荷比N1,二维卸荷比N2与压力拱边界的相关性更为显著。基于基坑开挖对下卧隧道压力拱形成的影响分析,提出了基坑开挖卸荷的工程影响分区,即一般影响区、次要影响区、显著影响区、强烈影响区;基坑开挖宽度L不大于D且基坑开挖深度h小于0.15H时,视为一般影响区;基坑开挖宽度L不大于D且基坑开挖深度h介于0.15H与0.225H之间时,视为显著影响区;基坑开挖宽度L大于D且其二维卸荷比N2小于0.33时,视为次要影响区;基坑开挖的二维卸荷比N2不小于0.33时,视为强烈影响区。
  • 谢强, 马瑗婕, 吴俊, 薛孝强, 涂正楠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695-1705.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某地铁站换乘大厅工程为例,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总结了上跨深大基坑开挖对不同空间距离和分布形式的下穿立体交叉隧道的变形影响规律,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相互验证,结果表明:(1)基坑开挖卸荷对下穿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竖向位移,其变形量与基坑的空间位置和基坑岩土体开挖卸荷量密切相关;(2)1号线左、右线隧道全施工周期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对施工活动影响判断的准确性;(3)多种应力状态耦合的叠落隧道竖向位移受叠加效应影响显著,最大竖向位移位于影响因素较多的区域,最大竖向位移值为34.84 mm;(4)埋深较浅隧道对施工扰动比深埋隧道更加敏感,不同位置处的变形离散性更强,变形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 嵇诚, 龚伦, 樊永杰, 张鹏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706-1716.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营隧道拱顶存在衬砌厚度不足及脱空的情况十分常见,不及时整治可能会造成衬砌局部开裂、掉块等问题,威胁隧道运营安全。通过资料调研、数值计算及现场应用等方法,开展该类缺陷的危害性及整治措施研究。研究表明:以纵、环向2.0 m和6.0 m为界对衬砌厚度不足及脱空的严重程度进行了分级;当衬砌缺陷范围较小时,衬砌厚度变化对衬砌应力影响较小,当衬砌缺陷范围大于4 m2、衬砌厚度小于设计厚度40% 时会引起衬砌应力突变;当缺陷纵、环向单一尺寸大于2 m时,环向尺寸比纵向尺寸更易引起衬砌应力的变化;结合衬砌缺陷程度分级和衬砌厚度,对应提出了充填注浆、开窗修补和套衬3种整治方案;经依托工程实际应用,验证了缺陷程度分级的正确性、整治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为隧道衬砌厚度不足及脱空的整治提供借鉴。
  • 陈奇, 赵祎琪, 周云雷, 张恒, 陈寿根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717-1729.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隧道掘进进入地热区,隧道施工区间的高热环境不但危害隧道工程质量,而且影响工程进度和施工安全。把握地热区隧道施工的热环境特点,采取有效、经济的热害防护措施,是地热区隧道施工技术的关键。目前,热害防护措施的选择缺乏科学依据,容易因“欠防护”而造成热害防护效果不到位,或因“过防护”而造成资源浪费。本文根据地热区施工隧道热源及施工热环境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热害水平评价的热害分级防护方法。该方法考虑影响施工热害的关键因素,运用模糊评价法对隧道热害水平进行评价,根据热害评价结果采取与之匹配等级的热害防护措施进行防护。该方法在满足热害防护效果要求的同时,可降低热害防护成本、减少能耗。
  • 曹笛, 张麒麟, 范晔, 张彤彤, 王倩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730-1737.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地下商业街不同建筑空间形态中消防疏散的问题,搭建了3组“火灾烟气+人员疏散”的仿真实验模型。经过模型调研和统计计算得出火灾荷载密度、热释放速率等数据,并通过Pyrosim和Pathfinder开展火灾及人员疏散模拟运算,对比分析不同典型空间对火灾烟气蔓延和人员疏散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不同典型空间内的火灾烟气蔓延速度不同,且火灾烟气蔓延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基本保持一致,所以典型空间内的火灾烟气蔓延速度越快,人员安全疏散时间越短。因此,起火源在不同的典型空间的人员安全疏散效果不同,由高到低为:长廊空间、厅型空间、交汇空间。根据模拟结果分析影响疏散效率的不利因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地下商业街设计优化策略。
  • 唐靖媛, 曹威, 洪竞科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4, 20(5): 1738-1750. https://doi.org/10.20174/j.JUSE.2024.0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轨道交通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便利性日益突出。地铁域地下车站应急疏散能力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正常、低风险运营具有重要意义。地铁站是轨道交通的关键节点,由于大部分处于地下空间中,运营过程发生事故后的安全疏散更为困难。为了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地铁安全疏散方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地铁域地下车站应急疏散相关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归纳了地下车站应急疏散主要影响因素。由于地下空间疏散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问题,论文从人员行为、地铁站设施、地铁站灾害等方面进行讨论和总结。通过比较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地铁站应急疏散的研究,结合人、机、环境三要素提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对今后地铁域地下车站应急预案的制定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